跳到主要內容
選單

施政計畫

   字級:
發布日期: 2019-05-27 | 觀看數: 61989 | 維護單位: 企劃組 | 最後檢核時間: 2023-03-02 | 最後修改時間: 2022-04-27

交通部111年度施政計畫
交通部主管鐵公路、海空運、郵政、電信、觀光及氣象等業務,領域廣泛多元,與民行需求、產業發展、經濟成長及城鄉均衡發展息息相關。本部致力打造全方位幸福交通生活環境,積極強化交通安全管理、提升交通運輸效率、精進交通服務品質,八大重點項目如下:
一、落實臺鐵改革,確保行車安全:以「乘客、臺鐵及員工三贏」為改革最終指引,確保行車安全,規劃臺鐵國營公司化,落實臺鐵改革。
二、多元鋪建,完善便捷交通網絡:串聯高快速公路系統連結及斷點銜接,積極辦理西部高鐵及東部快鐵環島鐵路工程,並協助地方捷運發展。
三、穩健民航服務,創造國門榮耀:臺灣位居東亞航空樞紐,為健全服務提供、優化旅客體驗及提升國家競爭力,推動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設與第三跑道增建等前瞻計畫。
四、推動港埠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持續開展國際商港實質建設及營運,擴展多元營運版圖,鞏固臺灣在國際海運關鍵地位。
五、加強偏鄉建設,實現交通平權:積極推動幸福巴士、幸福小黃、噗噗共乘等,完善偏鄉公共運輸;並加速推動花東、離島重大交通建設。
六、優化觀光體質,迎接後疫情時代挑戰:加強推展接軌全球永續觀光發展,完善服務品質與量能,亮化臺灣觀光品牌,為國境開放後國際旅遊奠定厚實基礎。
七、強化智慧應用,提升運輸效率:依據行政院臺灣5G行動計畫願景,加強結合5G、AI等新興科技及氣象監測資訊應用,實現智慧交通數位轉型。
八、建構安全交通環境,落實運輸風險管理:採行「大數據分析」、「科技執法」、「高齡社會的安全通用道路」、「宣導防制疲勞駕駛與酒後駕車」等十大實施策略,建構安全交通環境。
本部依據行政院111年度施政方針,配合核定預算額度,並針對經社情勢變化及本部未來發展需要,編定111年度施政計畫。

壹、年度施政目標及策略
一、落實臺鐵改革,確保行車安全
(一)依據總統及行政院長指示「安全、安定、轉型」等三大改革方向,以提升安全為首要工作,並進行財務改革與組織轉型,持續研議臺鐵公司化相關籌備工作,期強化經營效能,真正落實臺鐵改革。
(二)貫徹營運安全改革,包括成立北中南東協調中心、全面檢視臨軌工程、施作邊坡防護、加強施工工區管理以及臺鐵新建工程等。
(三)加強鐵路整體結構強度,推動臺鐵全面汰換木枕型道岔並實施機械化軌道養護作業,檢討重型養路機械之需求,採購相關設備,以國內貨品比率、技術移轉、投資、協助外銷等作為採購評選之項目,並強化軌道結構,提升臺鐵整體服務品質,降低維修頻率及成本,提升維修效率,使路線更加穩定、舒適及安全,期能提升臺鐵整體服務品質。
(四)協助臺鐵充裕各項營運所需基礎設施,包括小彎道曲線路線改善、平交道自動防護提升、智慧邊坡監測科技診斷軌道結構安全及道岔抽換、電力設施全面更新等,使臺鐵員工能安心、專心營運,提升行車安全與服務品質。
(五)肩負滿足基本行旅之社會責任,承擔交通平權與正義,協助補貼臺鐵服務性路線及偏遠小站造成的財務虧損,以及長年舊制退撫金歷史負擔,在協助臺鐵財務正常化之際,臺鐵員工薪資及福利等權益事項均予以保障。
(六)為提升臺鐵安全意識,持續深化及落實臺鐵安全管理系統,進而重塑臺鐵安全組織文化,重建臺鐵健康體質,具體落實安全改革。

二、多元鋪建,完善便捷交通網絡
(一)針對高快速公路系統連結及斷點銜接部分,執行路網串聯;積極辦理包含西部高鐵及東部快鐵環島鐵路工程,同步強化鐵路安全行車品質;提供地方捷運發展適宜可行的協助,透過跨運輸系統合作,鋪設完善便捷交通網絡。
(二)規劃環島鐵路網,加強前瞻軌道建設,辦理鐵路捷運化及立體化,構建都會區捷運路網;建構環島公路網,兼顧景觀及生態,健全生活圈交通建設,營造智慧城市環境。
(三)以鐵路樞紐為中心,建置優質公共運輸轉乘接駁系統,引導都會區大眾運輸系統串聯銜接,擴大鐵路運輸服務範圍,發展複合式公共運輸系統;以旅客需求導向,強化站區便民服務;各樞紐站區周邊以朝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規劃轉型,以建置完善公共運輸及人本交通環境。
(四)持續推動各項重要公路建設,包含國道4號臺中環線豐原潭子段計畫、淡江大橋及其連絡道路建設、花東公路第三期道路(後續)改善計畫、台9線花東縱谷公路安全景觀大道計畫(花蓮段)、台9線花東縱谷公路安全景觀大道計畫(臺東段)、東西向快速公路台76線(原漢寶草屯線)台19線以西路段改線工程計畫、南方澳跨港大橋重建工程及西濱快速公路曾文溪橋段新建工程、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公路系統)、省道改善、公路養護計畫等,提供便捷公路交通。
(五)推動國際機場與國際商港聯外道路建設,如國道7號高雄段、國道1號甲線等計畫,提供便捷聯外交通運輸環境。
(六)持續辦理環島自行車道升級暨多元路線整合推動計畫,從自行車路網構建及觀光行銷整合等面向切入,優化改善主幹路網安全,並規劃河濱線、山岳線、環山線等自行車道路網,打造更多元自行車路線及相關旅遊服務。


三、穩健民航服務,創造國門榮耀
(一)依行政院「臺灣地區民用機場2040年(目標年)整體規劃」,朝「東亞最具競爭力機場群」願景、「多元門戶、地方共榮」目標積極發展,推動取得桃園國際機場未來發展用地,持續執行第三航站區建設計畫,及加速第三跑道興建規劃,並賡續擴增松山、臺中與高雄國際機場服務量能,強化機場軟硬體建設,推展智慧化機場,並確保機場安全韌性、營運創新與多元服務。
(二)持續推動與相關國家地區洽簽或修訂雙邊通航協定,拓展國際航權,以利航空公司佈建綿密航網、提升營運空間及彈性;持續辦理一站式保安措施及機場智慧化作業,強化國籍航空公司及我國機場群競爭量能。
(三)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適時提供航空產業相關紓困措施,並採取彈性管理方式協助航空公司多元營運,以減緩疫情對航空產業之衝擊與影響。
(四)配合衛生福利部疫苗採購及配送需求,完善我國航空業者疫苗冷鏈作業,持續協助辦理疫苗運送事宜。


四、推動港埠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
(一)穩固臺灣國際海運關鍵地位,積極推動國際商港重大建設,辦理高雄第七貨櫃中心、基隆港軍港遷建工程、臺北港物流倉儲區圍堤造地工程及臺中港外港區擴建工程等計畫,以港群策略分工定位及行銷獎勵措施,爭取聯盟航商航線靠泊,穩固國際商港貨量,適時檢討港區使用機能,維持資產與設施活化轉型,強化港口競爭力。
(二)持續推動國內商港建設,建置浮動碼頭、旅運中心暨優化小三通等客運服務設施,並賡續推動交通船汰舊換新,以提升離島海運交通安全及服務品質,滿足離島客貨運需求,促進地方觀光與經濟發展。
(三)建構優質海洋觀光環境,推動前瞻建設海洋觀光及遊憩親水計畫,透過交通船碼頭服務設施升級、新闢航線行銷獎勵、郵輪靠泊港埠建設與旅運設施改善及遊艇環島航線行銷等推動項目,達成培養跳島航線客源、協助業者永續經營、增加多元遊憩選擇及增進地方經濟發展之目標。
(四)整合臺灣本島及離島、郵輪跳島及遊艇活動等各類營運型態資源,建構藍色公路發展藍圖,以「航、港、船、遊、貨」五大面向,規劃短中長期發展策略,進一步優化我國海運客運服務品質,帶動環島貨運成長,建構客貨並重之海運產業環境。
(五)配合國家綠色能源及風電產業政策,持續推動離岸風電產業發展風機預組裝基地、風電國產化基地、港勤運維及人才培訓等四大營運主軸,強化離岸風電港口基礎設施,推動多元經營面向。
(六)開拓海外事業營運版圖,深入評估標的市場,探尋港埠相關延伸業務之可行性,攜手我國航港業者擴大合作綜效,逐步穩健拓展海外市場;活化港區土地資源,促進與地方政府共同推動水岸觀光及周邊商業發展,發揮港市合作效益,吸引航港關聯產業投資,打造觀光經濟市場。

五、加強偏鄉建設,實現交通平權
(一)落實交通平權,滿足基本民行需求,推展偏鄉地區因地制宜公共運輸服務,建構當地居民所需移動力,提升偏鄉地區服務品質,落實偏鄉行的正義;普及推廣幸福巴士及協助地方政府幸福巴士升級,導入科技平臺並加強整合各部會及在地資源投入偏鄉地區,提升幸福巴士營運效能及精進服務。
(二)推動公路公共運輸服務升級計畫,以無縫、安全、永續及精緻等面向優化公共運輸服務,帶動服務品質與產業升級,並加速推動公車電動化及智慧化,提升整體公共運輸競爭力。
(三)臺鐵新增路線、雙軌化、電氣化,提供北部區域臺北往返基隆、臺北往返中南部、臺北往返宜花東,3個方向列車行駛之共用區域有足夠之軌道供列車始發、停留及折返使用,評估檢討鐵道運輸分流,滿足各地區旅運需求及提供多元化旅運服務;提升中部集集地區鐵路區域軌道運輸路網服務水準,增設交會站,提升路線容量,可串聯道路系統,發展沿線區域。
(四)持續推動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及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協助地方政府辦理偏鄉公路系統道路之新闢拓寬、山地原民區易致災、危險瓶頸路段改善及既有道路養護整建等事項,透過系統整合、斷鏈補缺及瓶頸改善之推動方式,達成健全區域路網及提升服務品質,完善道路建設之多元功能性與保障用路人生命及財產安全。
(五)加速推動「七美、望安、蘭嶼、綠島」4離島機場外觀風貌改造計畫,提升航廈服務水準、機場整體景觀及門戶意象,促進地方及觀光發展;積極辦理「北竿機場跑道改善及新航站區擴建工程」、「臺東機場空側道面改善工程」及「蘭嶼機場跑道整建工程」,藉由改善機場航廈及空側道面設施,俾以提升機場服務水準,落實離島及偏鄉建設。
(六)賡續推動離島交通船汰舊換新、協助地方政府辦理臺東富岡漁港交通船碼頭及屏東鹽埔客貨運專區建設,強化改善馬祖東西莒及東引離島港埠基礎設施,興建金門水頭客運中心,滿足離島偏遠地區海運運輸機能。


六、優化觀光體質,迎接後疫情時代挑戰

(一)打造國際魅力景區,並強化區域旅遊品牌,塑造優質友善旅遊環境,提升觀光遊憩服務品質;落實觀光主流化,跨部會整合並推廣生態、小鎮、山脈、自行車、鐵道、燈塔、文化等多元主題旅遊,並行銷季節性、異質性之特色觀光活動,開創兼顧防疫及旅遊新模式,帶動國內安全安心旅遊風潮。
(二)優化觀光產業體質,加速觀光產業創新服務與轉型,推進產業環境數位化、品牌化、國際化,強化異業合作,培養具跨域能力之觀光人才。
(三)提升數位資訊服務,建置數位旅遊整合服務平臺,提供旅客一站式交通及觀光服務,運用大數據平臺進行觀光景點之智慧管理,如數位訂票、人流與車輛管理及多元支付等,且用於精準行銷推廣,並完善旅遊數位體驗。
(四)掌握國際疫情解封變化,優先以網路行銷為主,疫情緩解後,精準鎖定短程航線國家及歷年來臺人次破百萬之東北亞、東南亞、陸港澳三大區域布局國際市場,加強開發穆斯林、獎勵旅遊及修學旅行等特定客群。
(五)配合國際及國內跳島相關計畫推動,共同參與國際宣傳及行銷,鼓勵業者開闢來臺一程多港及多元航線,以提高港口旅運設施使用率並帶動郵輪觀光發展。
(六)持續輔導遊覽車產業,藉由階段性補助計畫,引導業者以科學化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成效,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制,提升遊覽車產業發展。


七、強化智慧應用,提升運輸效率
(一)持續推動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針對西部高快速路網規劃整體交通管理與控制策略,增設與更新交控設備,升級擴充交控傳輸系統,並結合大數據分析及雲端技術創新應用,整合各級道路即時路況資訊,強化不同道路主管機關間橫向資訊交換能力及管理效率,均衡西部高快速公路路網內各級道路車流,有效緩解道路壅塞情形,提升車流運行效率、安全,優化交通管理策略。
(二)與地方政府合作執行智慧運輸基礎設施規劃與建置,於都會區推動智慧交通管理,試辦引進如智慧化號誌控制器等設備,改善路口效率,開發自適應式之號誌控制技術,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搭配即時道路資訊產生最佳化號誌時制,並於部分路段進行路口績效改善驗證,以帶動我國號誌設備系統產業、交控系統產業及AI交通科技產業相關技術提升與整合能力。
(三)辦理「公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管理系統平臺建置及維護」計畫,藉由建置資訊化管理平臺,搭配內政部人工智慧自動AI辨識技術,針對標線磨損程度、標誌牌面內容及桿件歪斜角度等設施變異情形,提出重設及維修管理建議,確保道路交通設施完整性,並減少人力消耗養護管理之疏漏。
(四)因應節能減碳趨勢,改善空氣污染,配合行政院2030年市區客運全面電動化目標,提升智慧電動巴士科技產業競爭力,包含開發新型式科技化電動巴士車型及優先整合自駕車先進安全設備系統研發成果,訂定新式科技電動巴士車型規範,開發新式科技化電動巴士車輛產品;並擴大開創電動巴士投入商用營運發展,訂定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普及推動計畫,提供業者完善誘因,加速汰換為電動巴士營運。
(五)推動鐵道國車國造及機電系統國產化,帶動鐵道技術及關聯產業發展,包含選定國產化優先發展項目、整合技術研發及檢測驗證能量、制定國家標準、成立鐵道技術研究及驗證中心及協助學術機構培育鐵道人才、發展智慧4.0鐵道及關聯產業(研訂智慧鐵道系統架構,導入4.0科技);並提升國內廠商參與鐵道建設及維修市場機會與意願,包含研訂鐵道系統採購作業指引與國產化配套措施、釋出維修商機及籌組R-TEAM國家隊及培養臺灣鐵道機電統包廠商等。
(六)推動機場智慧化發展,藉由探討國際標竿機場智慧化發展方向及應用策略,擘劃機場智慧化發展藍圖,以建構相關軟硬體基礎設施及營造優質發展環境,導入智慧科技,策進智慧機場建設及營運管理效能。
(七)建構智慧港口建構藍圖,擬定智慧港口升級計畫,引進5GAIoT技術,佈建港區基礎設備、加值營運技術分析及擴大新興科技試驗場域應用範疇;持續優化國際商港船舶交通服務(VTS)及陸運交通管理系統;並規劃啟動智慧航安第二期作業,運用科技及強化管理精神,賡續檢討精進航安配套措施,強化我國西側海域航行安全;推動船員智慧化服務,精進海事人才培育;帶動航港產業數位轉型,提升港口安全、效率、品質與永續發展。
(八)擴增海空港自由港區物流用地,強化臺北港、桃園國際機場及郵政物流園區關聯產業連結合作,導入無人化、智慧化科技措施及應用大數據分析機制,積極發展跨境電商、海空聯運及冷鏈產業串連及加值營運模式,以提升港區物流服務效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八、建構安全交通環境,落實運輸風險管理
(一)運用大數據分析,建置道安資訊平臺及道路交通安全觀測指標,診斷各縣市肇事因素與特性,並且公開揭露事故資訊,進行縣市間參考與良性競爭。
(二)強化交通安全教育與執法效能、降低死亡事故,持續從交通工程設施、教育宣導及執法等面向同步進行相關管制作為,以達成更安全、友善的交通願景;並善用工程、監理、執法、教育、宣導、管考等六面向,督導地方政府及中央部會相關單位訂定年度計畫具體執行,提高國人道安意識、改善駕駛行為,以減少事故發生機率,達成道路交通事故防制目標。
(三)精進大客車變更法規,將新車檢測基準內重要相關規定納入變更要求,俾使用中大客車變更能依安全標準法規施作,保障乘客安全;推動微型電動二輪車依規定登記、領用、懸掛牌照後始得行駛道路,以加強微型電動二輪車行駛道路管理,提升騎乘安全。
(四)為強化用路人安全,建立駕駛人正確用路觀念,強化相關交通安全觀念宣導;強化駕駛人訓練,持續推行機車駕訓補助計畫,研擬提升駕訓班師資專業職能,增進教學品質;並為精進高齡駕駛人駕照管理,規劃朝「鼓勵自願繳回駕照並研議留存方式」、「優化民眾辦理流程」、「加強高齡用路人之交通安全宣導」、「提供公共運輸多元服務型態」方向持續推動高齡駕駛人駕照管理制度,以增進高齡駕駛人用路安全。
(五)精進強化國道行車安全教育宣導與執法,以減少國道用路人交通違規及事故風險;應用科技化方式強化國道載重車輛管理,持續辦理國道多事故路段及匝環道交通工程改善計畫及追蹤成效,以維護國道行車安全及路面品質。
(六)深化飛航安全管理,督導航空及相關業者、航空站落實推動安全管理系統及航空保安管理系統,採取主動危害識別與風險管理;執行國家民用航空安全計畫及國家民用航空保安計畫,強化航務、機務、客艙安全、航空保安、空運危險物品、跑道安全及機場空側等查核業務各項查核業務;另持續優化遙控無人機管理機制,確保飛航安全,有效因應產業發展。
(七)為提升港區安全管制效能,於國際商港查驗站增設人車辨識管理設備,透過RFID、影像辨識及條碼掃描等技術,完善港區人車電子通行紀錄,強化追蹤稽查效率;提升高齡船舶檢查強度,持續精進國籍船舶安全管理制度,督導航商落實船舶管理標準化、文件化與程序化;持續建置彰化離岸風場航道船舶交通服務系統之臺中及雲林雷達站,以利後續完備監控航道船舶航行安全功能。

九、精進郵電氣象服務效能,落實簡政便民理念
(一)積極推動郵政物流園區建置計畫(建置跨境電子商務物流園區)、發展智慧物流(如i郵箱、「貨轉郵」等業務),打造數位化金融環境及創新金融服務,並持續拓展兩岸通郵、通匯業務,提供民眾便捷服務。
(二)持續推動郵局營業廳環境改善、加強各項便民措施(如提供線上取號及查詢功能、以郵政金融卡支付郵資)、增設銀髮友善服務區。
(三)配合行政院推動「臺灣5G行動計畫」,持續辦理國家電信資源整體規劃及頻譜開放政策擬議,以提昇頻譜使用效率與資通訊產業競爭力,為民眾生活便利與安全帶來新願景。
(四)賡續推動高速寬頻網路基礎建設,促進各項新興應用發展,提供民眾更優質便捷寬頻網路環境;為促進網際網路發展,辦理網際網路位址及網域名稱註冊管理機構輔導相關業務。
(五)善用新興科技工具與管理技術,精進災害預警與防救效能,將天氣、氣候、地震、海嘯等資訊納入災害風險管理機制;拓展防救災客製化氣象監測預(警)報、氣候資訊應用服務,開創多元化生活氣象資訊、傳播服務及深化推廣科普教育;推廣跨機關氣候資訊應用,擴大氣象資訊面向及效益。
(六)持續整建觀測設施,強化氣候變遷監測及短期氣候預測能力;提升氣象、海象、地震及海嘯監測預警、定量降雨與即時預報作業能力,並建立本土化災害性天氣量化指標。

貳、年度重要計畫(詳如附件,請下載參考)

附件下載:

交通部111年施政計畫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