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簡介
壹、航港局航安組轄管燈塔分布圖
貮、航港局航安組轄管海上航路標識設施種類統計表
項目 |
航路標識名稱 |
單位 | 數量 |
---|---|---|---|
1 |
燈塔 |
座 |
36 |
2 |
燈杆 |
座 |
44 |
3 |
雷達標杆 |
組 |
13 |
參、我國燈塔歷史發展
臺灣周邊與中國東南沿海之海道艱險,灘淺岩多,部份海域礁石密佈。早期除少數由民間自行設置之簡陋油燈等專供當地漁、帆船使用外,尚缺乏一般船舶適用之燈塔,以指引船舶安全航行。
自清同治七(1868)年,始由海關總稅務司署首次在北京成立船鈔股,專責辦理助航設備、港灣建設及航道疏濬等業務。至1912年,船鈔股改海政局;1925年,海政局又改海務部;民國58年(1969年),又將其業務交由海關總稅務司署(今為關稅署)海務科接管,負責臺灣地區所有燈塔及其助航設備的修建與維護工作;隔年7月依行政院組織與人事調整,將海務科改為海務處。至民國102年(2013年)1月起,因中央政府組織改造,始將海上船舶助航業務移撥由本局掌管。
肆、海上航路標識介紹
航路標識又稱「導航設施」或「助航設備」或簡稱「航標」。係提供船舶定位、引導船隻航行、指示港口航道、警示險礁淺灘及沉船位置的各種設施,其功能為確保海上船舶航行安全,可分類如次:
一、傳統航路標識:通常設於海岸、海島、港口及港內等視野良好的地方,包括燈塔、燈杆、標杆、燈船、燈浮及浮標等。
二、電子航路標識:係利用陸地導航電台或衛星發射電波信號,提供船舶定位或導航,又分為「陸地電子航路標識」與「衛星導航系統」,其中「陸地電子航路標識」,包含無線電標杆、雷達標杆、雷達反射器、羅遠C航儀及迪卡等;「衛星導航系統」則包含海軍航海衛星系統與全球定位系統兩種。
伍、浮標助航制度
「浮標」可分為五種標誌,包括側面標誌、方位標誌、隔離危險標誌、安全水域標誌及特別標誌,只有側面標誌有所差異,其餘四種都適用。係設於航道、淺灘,礁石及沉船等附近之筒形體,筒身漆有各種顏色,以助船隻識別航行,現為因應各種用途,於浮標上裝設各種特性燈光。
浮標助航設備係利用浮標以標示何處為可航區何處為危險區,可提供航行船隻定位之用,亦可用來導航,以助船舶保持在安全航行,對避免航行船隻碰撞及擱淺有相當之助益。
陸、塔身構造與顏色
一、塔身構造:由於受限建材之取得、施工環境狀況及科技之演進,可分為石材、磚材、鐵、鐵架及鋼筋混凝土等五種。
二、塔身顏色:燈塔除了夜間發光,指引船舶航行安全外,因塔身均漆上各種顏色,俾便航行船舶觀察研判位置,在白天亦兼具導航功能。本局現燈塔塔身使用的顏色,有白色、黑色、黑白相間垂直條紋、黑白相間平行條紋、紅白相間平行條紋等。
白色為大部份燈塔普遍使用的顏色,但在經常起霧的海域,船隻無法看清燈塔光芒,白色塔身無法發揮作用,將燈塔塔身漆為黑白相間顏色,以方便船隻亢識。如富貴角、芳苑、目斗嶼、東吉嶼等燈塔。
一般而言,紅色、綠色、紅黑相間垂直條紋、紅白相間平條紋等顏色,大部份用港口或港內的小型燈杆上,並非燈塔的習慣用色。
另為與國際接軌,我國航路標識係採行國際燈塔塔會(簡稱IALA)「B」區制之規定,即船舶入港時,在港口左側的燈杆,其外觀及燈光均為綠色,右側則為紅色,以供航行船舶研判方位。
柒、燈器組合概述
一、發光物:可產生光力,經透鏡集射作用發出強光。可分為燈芯油燈、白熱燈、平瓦斯燈、乙炔(電石氣)燈、白熱乙炔(電石氣)燈、直流電燈及交流電燈等。
二、燈鏡:係用於燈器上之光束投影裝置,本局燈器使用燈鏡形式可分為反射鏡裝置及透鏡裝置。燈器透鏡依組合形式可分為鼓形透鏡與半球形(凸面)透鏡等二類。
三、閃光機:閃光機用於固定燈鏡之燈器,依據燈質使燈光有規律的明滅,可分乙炔(電石)閃光機與電燈閃光機又可分機械式閃光機與電子式閃光機二種。
四、透鏡迴轉機:大都用於大型燈器,能使旋轉透鏡定時迴轉,並依燈質特性射出光線,早期使用水銀槽以齒輪傳動,現已使用鋼珠盤,以電磁感應方式傳動(異性相吸同性相斥之原理)
捌、燈器(透鏡)等級
係以透鏡直徑或透鏡焦距之長短(mm毫米)而定。
燈器等級 | 透鏡直徑(mm) | 燈器等級 | 透鏡直徑(mm) |
---|---|---|---|
特等燈 |
2660mm |
大型四等燈 |
600mm |
一等燈 |
1840mm |
四等燈 |
500mm |
二等燈 |
1400mm |
五等燈 |
375mm |
三等燈 |
1000mm |
六等燈 |
300mm |
中型三等燈 |
800mm |
以下不列等級 |
300mm以下 |
小型三等燈 |
750mm |
|
|
玖、燈質概述
係由顏色、周期及群數所組成,口燈器具有不同燈質,以利船隻識別,決定船位。可概分如下:
一、定光:連續固定不變之光
二、頓光:在一週期內,明亮總時間較暗滅總時間為長,同時暗期間均相等且作有規律重出現之光。又可分為單頓光、聯頓光及混合頓光等
三、等相光:明亮時間等於暗滅時間之光。
四、閃光:在一週期內,明亮總時間較暗滅總時間為短,且閃光期間通常相等之光。又可分為單閃光、長閃光、聯閃光及混合聯閃光等四種。
五、速閃光:以每分鐘50次至79次光率,但通常為50次或60次,作有規律重複之光。又可分為連續速閃光、速閃光及間斷速閃光等三種。
六、極速閃光:又每分鐘80次至159次光率,但通常為100次或120次,作有規律重複出現之光。又可分為連續極速閃光、聯極速閃光及間斷極速閃光等三種。
七、超速閃光:以每分鐘160次以上光率,但常為240次或300次,作有規律重複出現之光。又可分為連續超速閃光、間斷超速閃光等兩種。
八、電碼光:以長短閃光所組成且具有摩斯信號特性之光。
九、定閃光:定光和具有光度較亮之閃光所組成之光。
十、換色光:以不同顏色交替出現之光。
壹拾、燈塔助航設備專用名詞
1.塔高:係塔身高度,是指由燈塔塔基起算,至塔身頂端燈器圓罩上方的風向儀或方向標為止的高度。
2.燈高:係燈器高度,是指以海水平均高潮面起算,至燈火中心為止的高度。
3.燈火中心:為透鏡之中心點,光源應位於燈火中心,否則有效光度會減弱。
4.公稱光程:係在均勻大氣層中,大氣能見度為10浬時之燈光射程。
5.燈光射程:燈光射程係由燈光光度、大氣能見度、觀測者眼睛靈敏度等因素所決定光源可射達之距離。惟燈光射程可藉著異常大氣層之折射而增加,亦可因霧、雨、煙或其它強列燈光而減少。
6.光度:係單位立體角所發出之光,國際上所接受之單位為燭光cd。
7.輝度:係光源向某一方向的光度,除以其方向光源所投影面積之商,單位為cd/cm2。
8.光通量:亦稱為「光束」,係發光體發出的總光線之量。
9.照度:係光源所照射之某一平面上,單位面積所接受之光通量。
10.地理見距:係由地球曲率、燈高及觀測者眼高等因素所決定之距離,亦可由燈塔水平見距與觀測者高度水平見距兩者之和求得。
11.水平見距:自地球面上任一位置,沿視線量至水平線之距離。
12.扇形光束:係燈光集中於單一平面之光束。
13.筆形光束:係燈光集中於單一方向之光束。
14.固定光度:係光源為定光(非閃光),未穿過透鏡內濾罩及燈籠玻璃而僅自透鏡發射出之光束。
15.視在光度:係光源為閃光(非定光),未穿過透鏡內濾罩及燈籠玻璃而僅自透鏡發射之光束。
16.有效光度:係光源穿過透鏡內濾罩燈籠玻璃而發射出之光束。
17.燈質:係由顏色、週期及群數所組成,各燈器具有不同燈質,以利船隻識別,決定船位。
壹拾壹、臺灣燈塔啟用年代表
編號 | 名 稱 | 啟用年代(西元) | 位 置 |
---|---|---|---|
1 |
漁翁島燈塔 |
1778年 |
澎湖縣西嶼西南端 |
2 |
東椗島燈塔 |
1871年 |
金門縣東椗島山頂 |
3 |
安平燈塔 |
1872年 |
臺南市安平港口北端海灘 |
4 |
烏坵嶼燈塔 |
1874年 |
金門縣烏坵鄉大坵島山頂 |
5 |
東莒島燈塔 |
1875年 |
連江縣東莒島東北角上 |
6 |
北椗島燈塔 |
1882年 |
金門縣北椗島山頂 |
7 |
鵝鑾鼻燈塔 |
1883年 |
屏東縣鵝鑾鼻岬角 |
8 |
高雄燈塔 |
1883年 |
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頂 |
9 |
淡水港燈塔 |
1888年 |
新北市淡水港北岸 |
10 |
鼻頭角燈塔 |
1897年 |
新北市金瓜石北端之鼻頭角 |
11 |
富貴角燈塔 |
1897年 |
新北市石門區富貴岬角 |
12 |
基隆燈塔 |
1900年 |
基隆港西岸碼頭萬人堆鼻 |
13 |
白沙岬燈塔 |
1901年 |
桃園市觀音區白沙岬 |
14 |
目斗嶼燈塔 |
1902年 |
澎湖縣北端目斗嶼上 |
15 |
東引島燈塔 |
1904年 |
連江縣東引島東坡 |
16 |
彭佳嶼燈塔 |
1909年 |
基隆外海彭佳嶼上 |
17 |
花蓮港燈塔 |
1910年 |
花蓮港花崗山 |
18 |
東吉嶼燈塔 |
1911年 |
澎湖縣東吉嶼北角涯頂 |
19 |
查母嶼燈塔 |
1913年 |
澎湖縣查母嶼岩礁上 |
20 |
塭港堆燈塔 |
1914年 |
雲林縣口湖鄉外傘頂洲 |
21 |
蘇澳燈塔 |
1927年 |
宜蘭縣蘇澳鎮北方澳後山 |
22 |
琉球嶼燈塔 |
1929年 |
屏東縣外海琉球嶼山頂 |
23 |
奇萊鼻燈塔 |
1931年 |
花蓮港北端奇萊鼻岬角 |
24 |
三貂角燈塔 |
1935年 |
新北市貢寮區三貂角 |
25 |
花嶼燈塔 |
1939年 |
澎湖縣花嶼山頂 |
26 |
七美嶼燈塔 |
1939年 |
澎湖縣七美嶼南角涯頂 |
27 |
綠島燈塔 |
1939年 |
臺東縣綠島鄉西北海岸高地 |
28 |
球子山燈塔 |
1956年 |
基隆港西岸碼頭球子山頂 |
29 |
國聖港燈塔 |
1957年 |
臺南市七股區國聖港 |
30 |
野柳燈杆 |
1967年 |
新北市萬里區東北角風景區內 |
31 |
高美燈塔 |
1967年 |
臺中港北方高美海濱 |
32 |
基隆島燈塔 |
1980年 |
基隆港外海基隆島山頂 |
33 |
臺中港燈塔 |
1982年 |
臺中港一號碼頭遠東倉儲頂端 |
34 |
蘭嶼燈塔 |
1983年 |
臺東縣蘭嶼鄉西北方山頂 |
35 |
芳苑燈塔 |
1984年 |
彰化縣芳苑鄉王功漁港 |
36 |
太平島燈塔 | 2015年 | 南沙太平島 |
壹拾貳、臺灣燈塔之最
1.塔身最高的燈塔:
第一高:臺中港燈塔62.6m
第二高:目斗嶼燈塔39.9m
第三高:芳苑燈塔37.4m
第四高:綠島燈塔33.3m
2.塔身最低的燈塔:蘇澳燈塔7.9m
3.使用最少基地的燈塔:臺中港燈塔,建於臺中港第一穀倉樓頂。
4.銑鐵造最高的燈塔:目斗嶼燈塔39.9m
5.燈高(海拔)最高的燈塔:蘭嶼燈塔216.5m
6.透鏡等級最大的燈塔:彭佳嶼燈塔、東引島燈塔一等燈器(1,840毫米)
7.光力最強的燈塔:鵝鑾鼻燈塔1,800,000支燭光
8.光力最弱的燈塔:查母嶼燈塔860支燭光
9.公稱光程最遠的燈塔:鵝鑾鼻燈塔公稱光程27.2浬
10.公稱光程最近的燈塔:查母嶼燈塔公稱光程9浬
11.主燈泡瓦特數使用最大的燈塔:鵝鑾鼻燈塔1,500W
12.臺灣本島最東邊的燈塔:三貂角燈塔
13.臺灣本島最西邊的燈塔:國聖港燈塔(臺灣地區最西花嶼燈塔;我國管理最西太平島燈塔)
14.臺灣本島最南邊的燈塔:鵝鑾鼻燈塔
15.臺灣本島最北邊的燈塔:富貴角燈塔(臺灣地區最北彭佳嶼燈塔;我國管理最北東引島燈塔)
16.國境最南的燈塔:太平島燈塔(我國管理最南的燈塔)
壹拾參、我國自清領時期依序設立的燈塔
年代 | 燈塔名稱 |
---|---|
清領時期 設立的燈塔 |
臺灣地區有漁翁島、鵝鑾鼻、高雄、安平、淡水等5座;金門燈塔地區有東椗島、北椗島、烏坵嶼等3座;馬祖地區有東莒島、東引島等2座。 |
日治時期 設立的燈塔 |
除整修高雄及安平燈塔外,陸續增設有鼻頭角、富貴角、白沙岬、基隆、目斗嶼、彭佳嶼、花蓮港、東吉嶼、查母嶼、塭港堆、蘇澳、琉球嶼、奇萊鼻、三貂角、花嶼、七美嶼、綠島等17座燈塔。 |
二戰後 設立的燈塔 |
計有球子山、國聖港、野柳、高美、基隆島、蘭嶼、臺中港、芳苑、太平島等9座燈塔。 |
壹拾肆、已列為文化資產的燈塔
項次 | 名 稱 | 說 明 |
---|---|---|
1 |
漁翁島燈塔 |
國定古蹟(臺灣最早的燈塔) |
2 |
東莒島燈塔 |